蛋鸡饲养常见问题
发布时间:2015-07-17 | 阅读次数:1343
一、集群管理方面问题
(一)雏鸡管理
1.无计划订购鸡苗。 (1)贪图便宜,仅仅局限于雏鸡外表的观察,不注意其他特征的选择,导致后期发育不良。 (2) 不掌握鸡场的种鸡日龄,只按自己需要订购鸡苗。 (3)种鸡的合理孵化周龄在第 25 ~ 45 周龄。若不了解种鸡的日龄,在此之外拉回的鸡苗,造成商品鸡产蛋难以达到产蛋高峰或者根本没有产蛋高峰。
由于不计划老鸡的淘汰的日龄,小鸡苗成长需要上笼时,因无空笼可以放而提早将老鸡淘汰,造成经济损失。或因小鸡上笼时间较晚,因拥挤使小鸡生长生长受阻,导致产蛋受到影响。
2.高密度饲养。 (1)购买鸡苗无计划。由于订购雏鸡数量大,而育雏面积不足,造成雏鸡生长受阻,疾病多发。 (2)养殖面积不合理。饲养密度大,在雏鸡生产阶段生产中较为多见。
3.雏鸡用料不合理。 (1)有人用肉仔鸡前期料饲喂蛋鸡雏鸡 12 周这种方法不符合蛋鸡的生理需要,易造成痛风,尿酸盐沉积。 (2)不是用雏鸡颗粒饲料或饲喂颗粒饲料时间过短,这样不利于雏鸡的开始和前期的快速的生长。
4.雏鸡光照不合理。有的雏鸡舍彻夜不关灯,雏鸡表现精神疲倦,白天也打盹,使雏鸡休息不足,生长受阻。长期如此, 鸡只抵抗力下降,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。
5.取暖方式是不合理。 (1)有的养殖户用大瓦数灯泡给鸡取暖,造成雏鸡脱水,不思饮食。 (2)将不加烟筒的蜂窝煤置放在雏鸡舍取暖,导致鸡只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。
(二)青年鸡的管理
1.不注意体重的变化。常在养殖厂看到鸡群参数发育不齐,大小不均。应每两周按 3% ~ 5% 的比例随机抽查体重,若群体有 10% ~ 20%不达标时,则及时调整营养水平。
9 ~ 11 周龄时,当部分鸡体重体型不能达标准时,用雏鸡饲料进行补饲,可以使用日粮标准 1/3 左右雏鸡饲料进行补饲,使雏鸡能量蛋白达到自身需要。12 ~ 17 周用0.75% ~ 0.95% 鱼 粉,2% ~ 3% 的桐叶粉,间隔应用益生素。
2.合理掌握驱虫技术。当鸡10 龄时,使用抗球虫药物,且应交替轮换用药,以免球虫产生抗药性。蛋鸡使用左旋咪唑, (29 mg/kg)丙硫咪唑等药物驱虫,宜在 60 日龄和120 日龄分别进行,且宜在早晨空腹投药,投药时,添加平时饲料的八成即可。并消毒鸡舍。
3.断喙不合理。断喙少,易引起啄癖 ;断喙多,影响采食,导致体重不达标,产蛋受影响。断喙般在 7 ~ 9 日龄,上喙切除 1/2,下喙切除 1/3。从断喙的前两天开始,用饲料添加剂 60 ~ 100 mg/kg 维生素和 100 ~ 200 mg/kg 维生素 C,缓解应激和出血。因配种的需要,种公鸡断喙时只能略微切喙尖或修磨喙尖(人工授精外) 。70 日龄后视情况在对全群或部分鸡群修喙。
(三)产蛋前期的管理
1.适时使用添加剂。从 15 周龄开始,可应用维生素 A 粉,防止开产后产软蛋,薄壳蛋,可维持生殖机能,促进生长发育,促进饲料中钙磷的吸收。
2.合理的光照准备。正常开产在 150 日龄,产蛋达 50% 左右为宜,此时的产蛋限不超过 60% 为好。光照的增加应在 20 周龄开始,每增加光照 0.5 h,直至达 16.5 h,最大不超过 17 h。
3.调整淘汰。在 17 ~ 20 周龄需对全鸡群做最后一次调整 :将低于标准体重 10% ~ 15% 鸡淘汰。将低于标准体重 10% 以内的鸡放置在笼的上层。略大于标准体重的鸡放在下层。
(四)产蛋鸡的管理
1.合理淘汰。从产蛋前入笼一直到淘汰,或自然死亡再淘汰。
2.舍内灯泡安装无计划。光照强,易发生啄癖 ;光照弱,易发生薄壳蛋,影响产蛋率的提高。农户多见于灯泡距离远,灯泡瓦数大。
3.不及时清理粪便。
4.只注重蛋白质含量。
二、饲料配合方面问题
1.饲料配比不合理。
2.饲料的不合理取代。
3.不按颗粒要求粉碎饲料。正确的做法是选用 5 ~ 8 cm 的粉碎机的筛片粉碎玉米 , 使玉米粒径达到3Φ 左右。
4.混杂饲料。
5.饲料胡乱堆放。
三、防疫消毒的问题
1.消毒方面的问题。养殖户饲养条件有好有坏,也普遍知道应该进行舍内消毒,但消毒不得法,主要有以下问题 :
(1)饮水消毒时,不知道清洗水槽污垢,降低了消毒剂的杀菌能力,起不到饮水消毒的作用。坏境消毒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,病原微生物易对其产生耐药性。
(2)不能正确使用消毒液。例如要求喷雾却用手泼洒。势必造成药液分布不均匀。
(3)使用的是过期的或失效的消毒液,如我在山西实习时,那个鸡场使用了一批过期的消毒液,所以消毒效果很差,或根本不起作用。
2.防疫问题。
(1)不能认识正确使用疫苗的重要性。
(2)频繁的使用同一种疫苗。
(3)同时使用了两种疫苗。
(4)大剂量使用疫苗。
(5)疫苗注射消毒不合格。
四、 疾病治疗问题
1.家禽用药要考虑生理特点。家禽用药除了要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、 正确诊断疾病、 合理用药外,还要注意家禽本身的一些生理特点。
(1)由于禽类采食后 , 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 , 其舌黏膜的味觉乳头很少 , 故当消化不良时 ,不要用苦味健胃药 , 而选用芳香型健胃药。
(2)禽类大都没有呕吐动作 ,不宜用催吐药 , 而应用嗉囊切开术 ,及时去除有毒物质。
(3)禽类无汗腺 , 使用解热镇痛药来解救热应激,效果不理想 ,所以应当加强物理降温措施 , 也可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小苏打 , 氯化钾和维生素等。禽类的尿液呈酸性 ,药物使用时考虑其 pH 值。
(4)禽类缺乏充分的胆碱酯酶贮备 , 对抗胆碱酯酶药如有机磷酸酯类都非常敏感 , 故家禽驱线虫时应慎用敌百虫 , 禁用敌敌畏 , 最好使用左旋咪唑或苯丙咪唑类药。
(5)磺胺类药对鸡的毒性大,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,故磺胺类药一般不宜作添加剂长期使用。
2.药物的剂量问题。
(1)最常见的是用药剂量过大和使用剂量不足。
(2)称量不准确和计算错误。
3.配伍禁忌问题。
(1)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配合使用。酸性药物不能碱性药物一起使用,会起中和效应。
(2)抑菌剂与杀菌剂不能配合使用。抑菌剂与杀菌剂也不能配合使用会降低用药效果。
4.合理用药问题。
(1)饮水方式给药。将药物加入饮水中如果药物溶解度低 , 可均匀拌入饲料给药 , 如果药物溶解度大 , 可掺入饮水给药。
(2)用药时间安排。多数药物重复用药时间间隔应视其半衰期而定。如青霉素肌注后,吸收和排泄均快,应隔 4 ~ 6 h 重复给药为佳。
(3)药品妥善保管。药品保存要求密封、干燥、避光,注意防火等,过期药物不能使用。
(五)驱虫问题
许多养殖户不知道驱肠道线虫,以为小鸡阶段已经用药预防过球虫,就万事大吉,忽视驱肠道线虫,造成经济损失。
(六)人员安排问题
鸡舍或鸡场应设立合理的规章制度,人员专人专管,防止人员胡乱走动而带入病菌。陌生人进厂要严格消毒,鸡舍工作人员在进鸡舍时要用紫外线消毒。
兽医要有一定知识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,切不可用鸡场里的老兽医勉强充当兽医,这样做是不科学的, 会在关键时候出问题, 造成损失。如在疫病大流行时,土兽医不太懂如何正确搞防疫,是很危险的,而且对邻近地方也不利。